东坡肉石自是当时天帝醉
东坡肉石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,是馆内永久性展览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。它在外观上与一块肥嫩的东坡肉几无二致,给观者带来无与伦比的艺术震撼和历史联想。东坡肉石作为一块天然的石头,竟然出落得如此俊俏,是鬼斧神工?是真宰醉梦?其中的奥妙,也只能用李义山那句“自是当时天帝醉”来形容了。
镇馆之宝
一块石头,可以衍生出许多丰富的文化意象。比如,从石头蹦出来的孙悟空,《红楼梦》里的木石奇缘,还有那块让人垂涎三尺的“东坡肉”。
东坡肉形石是四大奇石之一,与“翠玉白菜”、“毛公鼎”并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三宝。台北60多万件文物,会基本按照3个月一次的频率更换展品,而这三件文物却不会进入轮换名单,一直在展厅永久向公众展出。按照本雅明对“展览”的解读,这件艺术品寄托了人们的某种神圣性崇拜。
这块石头最初出自内蒙古阿拉善左旗,在清代康熙年间由一位蒙古王爷供入内府。清末的慈禧太后,对其非常钟爱,后来被蒋介石带到台湾。
岂有此理
所谓的肉石,就是指顾名思义就是外观像肉的石头。肉石可分为天然肉石和工艺肉石。工艺肉石即人为参与切割、打磨、成型的肉石,比如“翡翠东坡肉石”,雕刻师还在石头的背面精心地刻上一只大蟑螂。其巧思令人叹赏,但人们终归更加着迷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台北故宫所藏的东坡肉形石,就是一块天然肉石。
东坡肉形石的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,属玛瑙质玉髓,其矿物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。“肉”的肥瘦层次分明、肌理清晰、毛孔宛然,如果不伸手触摸,你很难说服自己这不是一块连皮带肉、肥瘦相间的东坡肉。
人类文明与自然景象几乎是在两个平行时空下发展的不同产物,当苏东坡发明了“东坡肉”时,他断不会想到数百年后人们会发现一块与东坡肉一模一样的石头。东坡肉身上的深厚文化意涵,让这块肉石出现在人们面前时,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吸引力。不可思,不可议,其妙莫能名之,让人想起明人见到黄山奇石时的狂呼:“岂有此理!岂有此理!”
色彩谜题
据台北故宫研究员邓淑萍女士发表于《故宫文物月刊》322期的《永恒的思考》一文介绍:这件(台北故宫藏肉形石)确实长得很像一块肥加瘦的红烧五花肉,尤其是略带皱褶,似有细密的毛细孔,又显得油润的肉皮,真是惟妙惟肖。
但若用高倍放大镜观察,我们就可发现,在肉的大片凹陷处的毛细孔里,还堆积着色素。肉皮的外表也有染色的迹象,尤其是底部布满各种小凹陷,其上黏附许多粒状的深褐色染剂。也
就是说,这块康熙朝就供入内府的东坡肉石,是经过染色加工的,或许是草原王爷为了使这块肉石更加逼真,以获得皇帝的赏识,而进行了一些染色处理。
这样的发现稍稍减损了东坡肉石的神秘性,不过染色处理说到底也是最后的点缀。往不好的方面说,是完璧微瑕,另一个意义上来讲,却是锦上添花。如果没有如此逼真的纹理,染色根本毫无意义。
tips
肉石奇缘
2014年月1日,河北收藏家于先生带着与东坡肉石极其相似的“红烧肉石”来到台北故宫博物馆,并和手捧 “东坡肉石”的台北故宫研究员邓淑苹女士合影。作为“姊妹石”,两者的形状和石质相同,只可惜东坡肉石早几百年进入人类文明史,其人文价值远非“苏小妹”能比。
猜您可能还要找:与“肉石”相关的内容
发表对"东坡肉石自是当时天帝醉"的评论